皈依
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
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
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
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
四无量心
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
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
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、我心怡悦
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、住平等舍
二、明包遍离情者,疏“包空有而绝相,入言象而无迹”,上句包含所诠法,下句遍能诠教。又,含者亦含能诠;遍者亦遍所诠,文影略也。言“包空有”者有二意:
一、包虚空及万法有。谓:性虽包空而性非空,空融同性是绝空相;性虽包有而性非有,有融同性是绝有相。性若是空是有,则不能包空包有;良由性非空有,故能包空有也。非有包有,如《老子》云:“当其无,有器之用。”故知:有若实有,即碍于空;空若断空,则碍于有。良由真界包之,有成幻有,必不碍空;空即真空,必不碍有。既空有存泯无碍,故真界双包而绝相也。
二、即一体而说空有。谓:性无一物,即名包空;而灵心不昧,即绝空相。性具万德,即名包有;德皆是性,即绝有相。如莹净明镜,空无一物,是名含空;而明鉴朗彻,故绝空相。明镜本具能现众象之德,是名包有;能现即是明镜,故绝有相;以喻对法,义自分明。
问:文云“绝相”者,为绝空有之相?为绝真界之相?
答:相之极也,极于空有,但于真界而绝空有之相,即真界当体便是绝相也。
言“入言象而无迹”者,言象之义,下文广辨。此明真性不离言教之中,然且绝踪迹也。如水遍入诸波,无别水相;不同人入屋中,别有人相。故晓公《起信疏》序云:“玄之又玄,岂出万象之表;寂之又寂,犹在百家之谈。”此证入言象也。“非象表也,五目不能其容;在言里也,四辨莫能谈其状。”此证而无迹也。《大经》云:“法性遍在一切处,一切众生及国土,三世悉在无有余,(遍入也。)亦无形相而可得(无迹也。)。”
往期回顾
普贤行愿品疏序
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(二)
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(三)
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(四)
回 向
文殊师利勇猛智
普贤慧行亦复然
我今回向诸善根
随彼一切常修学
三世诸佛所称叹
如是最胜诸大愿
我今回向诸善根
为得普贤殊胜行